查看原文
其他

秘书长脱口秀 | 汪跃云:做公益的探险者而非观光客

汪跃云 CFF2008 2021-10-10

   导读: 


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于11月22日至27日举办,主题为“因势聚力,协创未来——变局挑战中的基金会”。本文为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汪跃云在「多人TALK」环节的脱口秀,谈及当下有关 “VUCA”及“内卷”等术语的狂欢背后的公益本质。以下分享全文。


▲本文经嘉宾确认发布,仅代表嘉宾观点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。全文近2500字,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。另,2020年会开幕主论坛音频已全部上线,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回听。



大家好,我是汪跃云。非常高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能够如期举办,虽然说因为疫情的影响只能在线举办,但我想大家应该也习惯了,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对于在线的学习交流和开会都是身经百战。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《做公益的探险者,而不是观光客》。


观光客还是探险者


2010年,当我从汶川地震灾区、玉树地震灾区、舟曲泥石流灾区离开的时候,年届而立,四顾茫然,不知道未来会去向何方。虽然我入行略早,早于所谓的公益元年。可以说三年灾区志愿者的经历,彻底地改变了我的人生,当时的感觉是除了公益,再也不会做别的事业。


后来,我服务于一家家族基金会,让我有幸在公益行业中,有机会看到宏观的变化,也能见具体而微的进步。十几年过去了,有时候我会问自己,在这个时代,是否尽到了自己的努力?是否获得了成长?到底有没有发挥一点哪怕是微弱有限的作用?


我常用费曼的一个比喻来提醒自己,费曼曾经不无尖刻地说,科学家是探险者,而哲学家是观光客。在这些年的公益历程中,我想自己是努力去做一个探险者,而非一个打卡的观光客。


*图片来自网络


VUCA与内卷化


这几年流行过很多概念,比如说黑天鹅、灰犀牛、VUCA,还有最近突然流行的“内卷化”等等。从这些概念的流行,大概看得出人们对于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充满了焦虑。在2008年的时候,即便是面对汶川大地震这样巨大的灾难,我们也很难理解VUCA这个词。人们普遍存有一种“历史终结的错觉”,多数人会认为他们在过去到现在有比较明显的成长和变化,但是认为未来将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发生。


在其他领域,这种认知偏差最著名的例子,可能是福山的“历史终结论”。VUCA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陆军学院,到今天已经被广泛地使用。VUCA的世界,是多变的、不确定的、复杂的和模糊的。对于公益界来说,要想因应VUCA世界的挑战,我们需要向其他领域学习,我们需要建立起远见卓识、提高领悟力,强化清晰度,具备敏捷性。


刚才几位老师对内卷化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讨论,也澄清了对于内卷化的一些误用。这有助于我们疑义相与析,看看公益行业到底哪里“内卷”了。内卷化是向内演化,把简单事物变得越来越精细,越来越复杂,人们的注意力和资源都被吸附到形式上去,进而忽略了真正需要去关注的核心的问题。


复杂的流程、细密的评估、繁文缛节、关系学问、“证明你妈是你妈”,这些可能都是内卷化的体现。但把它用在社会批判上面,还是需要谨慎。当外部一切发展的条件都被锁死的时候,内卷化倒未必是最糟糕的状况。内卷化不是内耗,不是马尔萨斯陷阱,也不是囚徒困境,动不动就问“你卷了吗”,这样的术语狂欢,并没有促进我们对社会的真正理解。


面对VUCA的、内卷化的世界,我们需要突破与创新。但创新并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,个人要不断成长,组织要持续进化,思想观念要吐故纳新。我们很难预测未来,但可以保持谦卑、学习的态度,不断去拓展认知边界,从理念、方法和技术不同的层面上同时提升,努力培养一种战略性的远见。


*图片来自网络


狐狸与刺猬


关于战略,有一个著名的比喻,古希腊诗人阿尔洛克斯说,“狐狸知道许多事,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。”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借这个说法来区分不同类型的思想家。狐狸很灵活,从他人的想法和观念中学习,懂得审时度势,随机应变;刺猬倾向于以不变应万变。“刺猬坚持一种普遍原则,万事万物都坚持用一种理解来解释。狐狸追求更多知识,无论是相矛盾的还是互相连接的。”


狐狸与刺猬的比喻,本身并无所谓优劣,我们从伟大的刺猬或者是伟大的狐狸身上,都能够学习到很多东西。如果我们希望从狭隘的、以职业导向的学习中解放出来,可能我们应该学习狐狸,保持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。如果我们希望保持某种深刻的定见,可能需要向固执的刺猬学习。


如果把刺猬式思维理解为对战略目标和愿景的规划,把狐狸式思维理解为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和调控,那么最好的方式是能够兼具狐狸与刺猬的能力,达到目标与能力的平衡,这种平衡,被加迪斯称为战略。当然,平衡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变动不居的。狐狸与刺猬的交汇点,目标与能力的均衡处,需要好的判断力和均衡的行为,这就是对于常识的运用。所有战略问题的核心不过是常识而已,但保持常识并不容易。常识是某种自发、单纯而未被理论污染的东西,经得起时间的检验。


因此,回归社会的常识,回归公益的常识,必将能够成为我们重新建立战略远见的出发点。如果我们尝试着从狐狸与刺猬的不同角度出发,再去审视那些激辩已久的概念的时候,是否能够获得一些新的东西。比如公益与商业,公益与慈善,大规模与小而美……除了线性的、纵向式的传授,那些横向的、从侧面撞进来的资源,应该也能成为公益知识的一部分,两者的交融循环,或许才能催生成群而来的人。


*图片来自网络


我们从何处来,我们是谁?我们向何处去?


在这个大巨变的时代,我们既要有胸怀、有抱负,也要在日常的微不足道的工作中修炼平常功夫。当我们做好了这样的准备的时候,也许就可以变得气定神闲。


回望基金会论坛的12年,正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小轮回。站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点,不妨问一下自己:我们从何处来?我们是谁?我们向何处去?不妨扪心自问,我们当年投身公益的时候,所为何来,所求为何?12年过去了,在过去的一个“世代”,我们很多人变成了前浪,在这一段公益旅途中,我们是如何成长的?我们有没有改变了一点什么,是否仍然坚持着初心,牢记着使命?


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,未来与过去肯定不能等量齐观。即便是时光倒流到2008年,我也没有把握能够完全改变人生或者是社会的轨迹。真正改变未来的是日积月累的努力,而不是依赖某一个高光时刻。


今天,在世界面临这种重大挑战的时候,我坚信公益的使命从未像现在变得如此重要,公益可以建设一条更加和平、更加明确的道路,也许我们可以重新弥合世界的裂痕,重新建立社会的信任。这有赖于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在当下的努力。我们身处于历史中,并愿意继续为一个正派的社会而努力。


悲欣交集的2020年即将过去,且让我们把悲观放在一边,承认我们是有史以来最幸运的一批人,平衡并处理好自己内心的混乱,然后再去改变世界,实现梦想。


END


本文内容来自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,版权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独家所有。如需转载,请在后台回复【转载】或在本文评论区留言,转载必须为作者署名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”。



 -2020年会更多精彩- 


唐昊对话项飙:公益慈善事业需要培育满天星斗的小自留地

陆铭:公平VS效率?是公益慈善行业值得重新思考的命题

重磅发布!《中国基金会新冠抗疫调查》阶段性成果首发

基金会论坛2020年度轮值主席致辞:心怀亮光,聚力前行!

民政部慈社司领导:深入学习五中全会精神,建设有活力、有秩序的基金会生态

因势聚力,协创未来,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正式开幕!



 -扫码观看2020年会更多精彩- 


-2020年会相关推荐-


会议日程    八大议题

参会攻略    平行论坛



排版|陈诗恩


点击“在看”,你最“好看”


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“星标”,点亮在看,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!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